为身边的中国好人送去祝福和礼赞:《人民日报》刊文讲述张桂梅和她三姐的故事

为身边的中国好人送去祝福和礼赞:《人民日报》刊文讲述张桂梅和她三姐的故事

一段情 2025-02-03 实时报 7 次浏览 0个评论
为身边的中国好人送去祝福和礼赞:《人民日报》刊文讲述张桂梅和她三姐的故事

17年前,我去丽江华坪采访张桂梅老师,和她的三姐有过一面之缘。后来,就一直想着给三姐写点啥,像欠着笔账一样。

那是2008年1月,彼时张老师的女子高中还在建设。张老师拖着病体坚持教学,对学生好没的说,还兼任华坪“儿童之家”(福利院)院长,对山区特殊儿童的付出更难得。采访中还得到个消息:2006年,张老师把云南省奖给她的30万元“兴滇人才奖”悉数捐出,给通达乡丁王民族小学建了新校舍。

那是一所1951年建校的民族小学,坐落在2000多米的山上,四周光秃秃,还处在雷区。学生放寒假了,两层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老校舍破旧不堪,我都担心几个人一起站在二楼,会压塌木板掉下去。学生们能转到新校舍里安心学习,多亏了张老师这笔捐款。

张老师这笔奖励公示时,正赶上三姐的儿子得大病住院,花钱如流水。三姐就跟她商量,适当分出点奖金来给外甥治病,连四川那边的亲戚都“表示”了,姐姐在云南就她这么个亲妹妹,不“表示”下说不过去。

夜深了,张老师躺在床上辗转反侧。这笔钱她事先就答应捐给民族小学了,分出一点,新校舍建不起来;不分吧,还怎么在家人面前做人?

三姐不是别人,正是当年她从黑龙江到云南来投奔的人。三姐和她感情最好,年轻时一个人从东北跑到大西南谋生,还要帮衬着她这个命运多舛的妹妹。后来张老师刚到华坪工作就得了重病,利用暑假到昆明做手术,是三姐床前照顾。三姐看到人家病床前都有家人和鲜花,想到妹妹只有她一个老姐,难过地躲在走廊里哭,也想给妹妹买鲜花。

张老师当时拉住姐姐,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。

姐姐蒙了,说:“你发什么愣啊?姐姐伤了你的心吗?”张老师笑着说:“姐,你真傻!还不如把买花篮的钱给我买个汽锅鸡吃呢!”姐姐连声说:“好,好,我真是老糊涂了!”看着姐姐连忙走出的背影,张老师眼泪涌了出来。

而得病的外甥和她年龄相仿,两个人投脾气,时不时聚聚,张老师有啥难事爱跟他吐槽。“儿童之家”里孩子们用的卫生纸,还是这个外甥捐的。

想到天亮了,张老师的心定了:一分不留,30万全捐给民族小学建教学楼,且钱不过手,直接打到县委组织部的账上。

张老师亏欠的,何止三姐一家。她因为筹款建女子高中,错过了见哥哥最后一面;二姐去世前想见她,把回东北的路费都寄过来了,张老师却把路费挪去救济学生。要知道,少年时张老师得过一场大病,要不是二姐夫抱着她挨家医院求人救治,张老师早不在了……

2008年那次在“儿童之家”采访,我见到了三姐。她给妹妹带了些东西,还有事着急走。我硬拦下她聊了几句,看得出来,她是在躲记者。怎么看这个妹妹?怎么就原谅她了?面对有些“尖锐”的提问,三姐有两句话我记忆犹新。一句是“我可怜她,她可怜别人”;另一句是“她把自个都舍出去了”。

多少年来,张老师一直拒绝媒体采访她的亲属。后来她告诉我,当年哥哥姐姐间也有共识:我就是他们原来那个妹妹,普普通通的亲人,名气再大也不跟着“沾光”。我理解,张老师也不希望亲属们的生活被打扰,她要为自己的情感留一块“净土”。

“儿童之家”相遇后,我再没见过三姐。写此文时,我获悉三姐还生活在滇西北那旮旯儿。新的一年到了,祝她健康长寿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开发测试用例,本文标题:《为身边的中国好人送去祝福和礼赞:《人民日报》刊文讲述张桂梅和她三姐的故事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